专业硕士

西南民族大学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审核:www.388365.com  点击数: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农业硕士(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领域协作组制订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特制订我校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领域简介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山区、林区、牧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现阶段,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变,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农业社区转型。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随着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延伸到城镇地区。本专业学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交叉领域研究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各种新问题,为该领域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型应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服务对象包括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农村社区治理、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涉农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根据行业特征,本领域培养方向的覆盖面归纳起来可分为:农业生产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农村社会管理等。根据农村与区域发展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农业系统、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发展规划、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等。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

 

(一)基本综合素质

 

农业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为农村与区域发展服务。

 

1.学术道德

 

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

 

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二)基本能力

 

农业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相关工作。

 

1.学术能力

 

应具备较扎实的公共管理(特别是城乡社区管理、公共财政管理、涉农产业组织与经营管理等)、发展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具有不断获取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能力。

 

2.应用能力

 

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按照理论指导发现和分析农村与区域发展中

 

的现实问题,了解国内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与动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获取农村与区域发展实务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区治理等实务工作的能力。硕士生还需要具备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农村发展实务中有效组织项目的实施,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外语能力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学制

 

    采用非全日制攻读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一)学习方式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内课程学习方式为寒暑假集中授课或者法定节假日集中授课。

 

非全日制攻读农业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农业推广实践可在本人所从事的与本领域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也可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需结合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导师制度  

 

在学期间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设置

 

本领域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设置校内教学课程如下,并安排校外实践和其他必修环节等。

 

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为36学分,每1学分对应16学时,其中校内课程30学分,校外社会实践学分为6学分,见表。

(一)校内课程要求(30学分)

 

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公共课(14学分)

 

①自然辩证法概论(3学分)

 

②外国语(英语)(3学分)

 

③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

 

④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⑤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⑥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

 

本领域设置4门专业课程。

 

①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3学分)

 

②农村社会发展专题(3学分)

 

③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2学分)

 

④现代管理学(2学分)

 

3.选修课(6学分)

 

选修课设置13门领域课程,学生选修学分为6学分。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同等学力或跨领域学科生源,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以下课程: 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补修课程原则上不计学分,以自学为主,学院组织考核。

 

(二)校外实践教学(6学分)

 

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村与区域发展实践,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校外实践由指导教师负责执行,主要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也可由导师指定实践单位(场所)。实习实践结束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的综合表现考核由实践基地(单位)和导师进行,学位点审查,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非全日制攻读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简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公共

 

 

 

 

 

14

 

 

 

 
 

014M 21101

 
 

英语

 
 

48

 
 

3

 
 

1

 
 

考试

 
 

014M 211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48

 
 

3

 
 

1

 
 

考试

 
 

014M 21103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32

 
 

2

 
 

1

 
 

考试

 
 

014M 21104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

 
 

1

 
 

考试

 
 

014M 21105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1

 
 

考试

 
 

014M 21106

 
 

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32

 
 

2

 
 

2

 
 

考试

 
 

 

 

 

 

 

 

10

 

 
 

014M 21107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48

 
 

3

 
 

2

 
 

考试

 
 

014M 21108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

 
 

48

 
 

3

 
 

2

 
 

考试

 
 

014M 21109

 
 

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

 
 

32

 
 

2

 
 

2

 
 

考试

 
 

014M 21110

 
 

现代管理学

 
 

32

 
 

2

 
 

2

 
 

考试

 
 

 

 

 

6

 

 

 
 

014M 211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

 
 

3

 
 

考试

 
 

014M 21112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

 
 

3

 
 

考试

 
 

014M 21114

 
 

公共经济学

 
 

32

 
 

2

 
 

3

 
 

考试

 
 

014M21215

 
 

金融理论与实践专题

 
 

32

 
 

2

 
 

3

 
 

考试

 
 

014M21216

 
 

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专题)

 
 

32

 
 

2

 
 

3

 
 

考试

 
 

014M21217 014M21227

 
 

人口学与社会学专题

 
 

32

 
 

2

 
 

3

 
 

考试

 
 

014M21218

 
 

土地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专题

 

环境保护专题

 
 

32

 
 

2

 
 

3

 
 

考试

 
 

014M21219

 
 

现代经济理论

 
 

32

 
 

2

 
 

3

 
 

考试

 
 

014M21220

 
 

食品标准与法规                                                                  

 

 
 

32

 
 

2

 
 

4

 
 

考试

 
 

014M21221

 
 

动物安全生产                                                                    

 

 
 

32

 
 

2

 
 

4

 
 

考试

 
 

014M21222

 
 

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32

 
 

2

 
 

4

 
 

考试

 
 

014M21223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                                                          

 

 
 

32

 
 

2

 
 

4

 
 

考试

 
 

014M21224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32

 
 

2

 
 

4

 
 

考试

 
 

创新实践与毕业论文

 
?  

校外实践教学

 
? ?  

6

 
?

 

 

(三)课程案例教学

 

上述校内课程除自然辩证法和外国语两门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在教学中原则上均要求采用不低于3个案例的教学,学时分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总量自行安排。

 

 

六、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环节考核按照对应平台要求考核,其他环节主要由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和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七、培养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中期检查和中期报告、创新实践环节等。校内外导师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研究生培养采用学分制,学生必须在课程学习环节修完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在创新实践环节提交科研成果、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报告,获得相应学分。

 

 

八、实践教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训练占到整个学制的一半时间(一年)。本领域在学校和学院统一部署下,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践训练主要安排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践、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实践、农村发展项目管理实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生产过程与管理实践、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沟通与谈判实践等。此外还应接受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相关的案例分析课程。

 

 

九、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要求

 

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1.重要性和创新性要求

 

(1)选题具有重要性(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所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选题可以是:

 

   ①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②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

 

   ③农村与区域发展项目规划和设计。

 

   ④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项目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影响评价。

 

⑤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统计数据分析。

 

⑥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案例研究。

 

   (2)选题具有创新性(在方法、视角、数据等方面不同于已经做过的研究),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问题的能力。

 

2.可行性要求

 

选题具有可行性,即研究生有条件、有能力完成选定的研究。

 

(二)开题报告

 

原则上学生须在第二学期内(最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论证会上就所选课题作详细报告,导师组对其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论证,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未通过者重做开题报告。

 

(三)中期检查

 

学生应主动向导师汇报论文写作中期进展,导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学位点按学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有关规定组织检查小组专门听取学生中期检查汇报,将检查情况反馈指导教师并形成书面文件提交学院和研究生院存档备案。

 

(四)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1.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论文研究范式的规范,并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并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方法与数据。所用的研究数据、材料等必须真实可靠,通过实证分析获得科学问题的合理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并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出处,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论文应以中文撰写,应有中英文摘要,体例、结构、格式规范,符合文体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表达准确。

 

2.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要求:

 

(1)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应以问题导向,基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选择;论文选题范围限不宜太太,宜限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应用价值。

 

(2)理论基础与文献。论文应建立在农村与区域发展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反映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作者要充分搜集与论文题目相关的中外文献,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3)研究方法、数据与案例来源与工作量。论文应采用与选题适合的研究范式,设计应具有合理性,方法具有科学性;对数据与案例来源应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论文应具有充足的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等深人实际的研究方法。

 

  (4)分析框架、研究结果与分析。论文应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对论文的分析逻辑进行介绍。研究结果既要包括对数据与案例来源的基本描述,也要包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结果,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提供的数据、案例素材要具体、翔实、真实、可靠、有效;结论要言之有据。

 

(5)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对论文结果进行简明总结,并对论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予以说明,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五)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概念清晰;立论正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分析透彻、数据可靠、写作规范。同时,必须在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至少应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1)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或者选用新的数据资料,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对他人已提出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2)运用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他人已有的认识并拓展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或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形成新的应用性成果,有一定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六)论文定稿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并通过学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论文侵犯他人或单位知识产权。学生应根据运用所学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写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七)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十、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